李宜航:坚持自主自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3/9/25 19:48:14 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9期 浏览次数:23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必须承担的重大使命。
时代变革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突破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开拓,都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从文明变革趋势上看。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形态正在发生根本重构,东方和西方两种现代文明以从未有过的平等方式交融交汇,来自东方的思想在化解现代性危机、破除文明冲突上日益展现独特的智慧光芒。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为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深厚底气,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积极顺应这一文明变革趋势,始终站在助益人类进步、推进文明发展的高度进行思考筹划。
从社会变革趋势上看。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中国也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因应新的社会变革需要,以更加自觉的自主意识,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从知识变革趋势上看。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知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深度渗透融合,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冲击着既有的学科结构和研究范式。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主动适应技术创新和知识变革趋势,及时更新思维框架和研究范式,探索创新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在把准“中国特色”的原则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这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把握继承性和民族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尊重世界一切优秀知识成果,才能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内在相通。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只有立足民族本位,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阐发时代价值,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把握原创性和时代性。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不能简单以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标准和模式,更不能不加分析地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另外,哲学的原创性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不是逻辑推演出来的,而是在对时代性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凝练升华出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把握系统性和专业性。恩格斯指出,真正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理论的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过程,即是理论不断趋于清晰、确定、完善的过程,这是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矛盾运动规律在认识领域的集中体现。同时,任何一种理论体系,都是由专业概念、范畴、命题等构成的逻辑系统,内在包含着对资源背景、“术语”系统及研究方法的专业性要求。只有统筹兼顾系统性和专业性、一体推进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才能深邃、全面、清晰地解读中国实践,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
加快构建彰显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新征程上,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明确路径方向、筑牢精神支撑,努力谱写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篇章。
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灵魂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要学习好、研究好、继承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坚持用这一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将其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要充分借鉴国外理论的合理成分,围绕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出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坚持“两个结合”,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打开创新空间。要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要回应时代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提炼包含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特征的主体性、原创性观点。要深化“两个结合”的内在融入,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努力打造能够反映当代中国气象、引领世界学术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坚持自信自强,着力弘扬哲学社会科学家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必须培育包含民族元素、契合中国实践、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精神品格。既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倡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推崇“踱方步、冷思考”的理性;又要把“冷板凳”坐热,厚植家国情怀,聚焦“国之大者”,以火热的情感拥抱时代、助推时代。
既要突出“变”的精神,倡导应时而变、向新而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也要突出“先”的精神,激励勇担重任、敢当主角,做真学问、练真本领,以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更要突出“实”的精神,崇尚讲事实、说实话、道实情、求实招、办实事,以实事求是态度研究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表达新时代。面对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尤其需要培育一批学术素养深厚且具有前瞻判断、跨学科理解、大兵团作战领导能力的战略哲学社会科学家,以奋发有为的精气神,书写更多有中国气派、民族特征、世界视野的大作品。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