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向晓梅: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创造性提出新的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深入贯彻党的新的生产力理论,奋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对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目标有着极端的重要性。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速前进,向着产业科技高峰全力攀登,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到了重要关头,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广东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指明了方向。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广东一直被寄予厚望,无论是“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还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都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挑大梁”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和智慧。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持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持续发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领跑全国。要继续当好排头兵,必须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这一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提出,正是回应了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为广东继续“挑大梁”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勇立潮头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界范围内,“中等收入陷阱”前车可鉴。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已经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着力当好创新驱动排头兵、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广东驰骋坦途、勇立潮头的现实考量。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必须决胜创新驱动发展。事实上,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进入新时代以来,在广东这片热土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已经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这些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是广东当下领先的原因所在,也是未来继续领跑的基础。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就是创新,创新成就广东,也必然是广东继续领跑的内在要求。
  再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持续补短板的现实需要。尽管广东在发展上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短板。当前广东区域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珠三角地区整体处于产业发展向现代产业体系迈进阶段,而粤东西北地区明显落后于珠三角地区。从创新要素上看,要素高度集中于珠三角核心区,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仍然薄弱,人才供给仍存在短板。县域经济总量较小、增长较慢、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等情况尚未扭转。补齐这些短板,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输血”是行不通的,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才能增强粤东西北地区的“造血”功能,迎头赶上。百花齐放,才能增强广东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的成色。
  聚焦创新引领,奋力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原则,聚焦科技创新,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一是聚焦转型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广东的传统产业基础扎实,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再到新时代的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目前,传统优势产业仍然是广东制造业“顶梁柱”之一,占全省规上工业的三成以上。仅仅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就达到1万亿元。体量大、门类全、就业广,传统产业构成了广东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以来,广东相继开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项行动,进一步催生了“老树发新芽”的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要聚焦转型引领,以数字化赋能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为抓手打造绿色增长新动能,以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要针对不同传统行业的具体特点,出台政策,分类指导,推动传统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运营优化、仓储物流、供应链整合、平台服务升级、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挖掘应用等关键环节,走出提升优化的路径,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推动广东制造实现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整体性跃升,夯实新型工业化体系根基。
  二是聚焦创新驱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广东是科技创新强省,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持续多年领跑全国、企业协同创新加速推进、研发经费人才集聚等创新要素整合力不断提升,具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好条件和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创新引领。广东要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纲”,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把控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融合基础设施,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围绕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打造一批以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核心的世界一流实验室。要围绕产业链“卡脖子”环节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力,整合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服务。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以“链主”带动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聚焦要素集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广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未来塑造产业新动能的重大战略选择。孕育孵化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的未来产业,积极加以引导培育,才能形成新的增长极,驱动经济社会变革式发展。因此,加快谋划未来产业集群,抢先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高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

  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关键在于要素集聚。要强化平台建设,坚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聚焦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创新合作平台的特殊作用,辐射带动全省。要强化产业创新作用,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超大城市群的产业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选择有望形成千亿级、万亿级规模的前沿产业方向,打造广东省未来产业发展矩阵。重点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抢占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深海空天等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将广东打造成为坚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省社科院海洋强国建设实验室”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