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李宜航:从三个维度理解和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新时代美好生活已不仅仅是人民理想生活图景的描述,而是承接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厚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化需要中,成为了我们党理论内涵丰富、政策意蕴深刻的治国理政目标。我们必须从发展的高度、社会的广度、时间的进度来观照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路径,进一步推动美好生活的实践、实现。

从发展高度看,新时代美好生活是牵引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

发展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总抓手,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也唯有从发展的高度解读美好生活,才能在新发展阶段的大视野下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现实生成。

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在回答价值观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创造什么样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新时代美好生活,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化后的理念命题,是新发展理念在生活向度的彰显和映照,从价值观层面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价值追求,以广东为例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2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31元,物股俗阜,赛龙舟、英歌舞等岭南民俗得以活化传承;日新又新,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更加昂扬奋发;“唱和如一,宫商协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 2.36:1,发展失调正被逐渐纠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绿色价值观念成为前沿时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融合的姿态与世界深度链接;“春日载阳,富履齐长发展成果的共享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高质量发展下的社会生活悄然调拨到“美好模式”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美好生活,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全面调整发展的理念、思路和战略,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如是,新发展理念通过不断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从数量追赶升级为质量争先、从规模扩张转向为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进而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技术的不断改进、财富的不断积累中释放实现美好生活的持久动能,最终作用于,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从社会的广度看,新时代美好生活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多元需求

制约美好生活实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新时代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解决“不平衡”问题,是拓宽弱势群本对美好生活的选择权;解决“不充分”问题,是让美好生活的内容选项日渐丰富。因此,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就要增加有序、精准的社会供给,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需求,以及“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民生期盼。

以广东为例,“民生为大”的美好生活体验在现代化实践中处处可及可感。对孩子们来说,学龄前,全省86.07%的幼儿园是普惠性幼儿园;上学后,超过95%的学位是义务教育公办学位;高考了,省内地级以上市本科、高职院校已实现全覆盖,205个学科人围ESI排名前1%,24个学科入围前 1,增幅均为全国第一。就普通人群而言,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体系正在构建,全省三甲医院实现100%开设互联网医院,药品价格指数下降17.55%,妇幼健康普惠提质升级,生育友好省加快建设。而对“一老一小"特殊人群,广东还有特殊的关怀:率先实施集中供养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试点,累计建成“长者饭堂"3431家,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如上,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就可以加快完善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要持续创造“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选择,创造更多消费场景。同时,要加快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确保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各项权利,进一步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

从时间的进度看,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对理想生活的当代追求

“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这是17岁的任弼时同志在1921年的“当下”描摹的“美好未来”。的确,美好生活的建构和实现,时间的维度必须考量——新时代语境下的美好生活范式,脱胎于现实,引领着未来,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当前给定的历史条件,又要凸显时间的前瞻性意涵,深化未来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

新时代,美好生活既是当下也是未来: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微观生活层面最直接、最真实的生动展现,也是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发展进程,“是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走在前列”,指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广东挺膺担当,奋力在民生保障上提质增效,在美好生活上扩容升级。比如,深圳就将之前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升级成为“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字之差,标准明显高了一大截。

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动态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是理解新时代美好生活内涵和制定实施政策的重要前提。新形势下,我们绝不能超越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盲目地追求高级生活样式与制度形态,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立足于现实国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也不能画饼充饥,口惠而实不至。还要看到,全面实现小康必然走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对贫困的治理必然走向共同富裕的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必然会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承接、与共同富裕的进程相对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相联结,因此,我们不能怠懒因循,故步自封,必须再接再厉,恪勤匪懈,蹄疾步稳地推进和建构新时代美好生活。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