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周仲高:创新机制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动分级诊疗和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的重要举措。从创新机制角度,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包括三个方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功能整合;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创新利益协同机制,实现共建共享。
  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动分级诊疗和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的重要举措。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近日在江苏省东台市连续召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强调强化分类指导,细化工作举措,确保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健发展。笔者从创新机制角度,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功能整合。从相对松散的县域医疗联合体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体现了政府对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力度的加强。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由县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和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参与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机制。综合考虑所在县域的地理位置、服务人口、交通距离、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等客观条件,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统筹所在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整合,促进城乡联动和乡村一体化,加强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医防协同。
  在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不少做法,效果明显。例如,广东省吴川市探索出“县域统筹、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在分级诊疗的基础上,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建立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机制,确保有需求的患者能及时上转到县级医院,全面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当前,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之间的联动更多依赖医疗帮扶。在医疗帮扶框架下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核心优势是执行力强,但也普遍存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县域医共体的绩效评价改革十分迫切。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要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从完成县域医疗帮扶向促进基层医疗发展转变,引导更多县域医疗资源向乡村下沉。创新县域医共体绩效评价机制,关键要建立效率优先、公平公正、合理分配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以工作岗位性质、技术含量、风险程度和服务数量等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以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县域医共体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当前,不少地方在县级层面成立医共体集团管理委员会,根据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实际情况成立一个或多个医共体集团,尝试通过医共体集团来统一管理,从整体上解决县域医共体内部不同单位的人员编制身份不一样、晋升通道单一、薪酬水平悬殊等问题。
  ——创新利益协同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县域医共体建设是一项多方共赢的综合改革,创新县域医共体利益协同机制,需要识别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紧扣需求来协同利益。对人民群众来说,减少看病花销、得到健康实惠是最终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希望通过县域医共体的统筹管理和协作帮扶,打破阻碍机构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壁垒,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对县域医院来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创新机制激发动力、改革运营创造活力,减少同质竞争,盘活整体资源,能够更好助力高质量发展。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从试点建设走向全面推进,系统重塑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是通过治理改革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通过创新利益协同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可以增进改革动能,实现共建共享。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