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加快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向“新”图强,以“质”致远,是为大道。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浪潮在中华大地奔涌激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强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时代的浩浩大势
  在新质生产力的变革大潮中,文化领域星奔川骛。2023年,我国文化新业态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2万亿元,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9%。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
  这是把握发展大势的历史主动。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引起文化的深刻变革。当前,数字技术正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全过程,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也重构着文化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在南粤大地,科技革命的演进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路重叠交织,促使文化与科技“打通两造、消泯畛域”,带来数字资产价值等体系上的重塑和文化内容生产范式上的革命。面对文化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文化赋能效用充分实现、文化生产力水平整体跃迁。
  这是勇担文化使命的行动自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至为关键。回望中华文明历程,我们牢牢抓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全方位融入现代科技文明,为悠久的中华文明注入现代力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获得新的内生动力。纵观“两个大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新的广度和深度重塑现代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交锋更趋频繁复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熠熠生辉。面对新的使命要求,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打开“两个结合”的更广阔空间,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这是满足人民期待的时代责任。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同高品质文化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亟须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加以解决。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之需。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找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经济发展、群众需求、技术进步的契合点,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让文化软实力“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发展的全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展开,表现为先进科技支撑的新的文化质态,它从占据新的生产力发展制高点的高度,明确了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立足先进生产力这一本质,推进文化生产的效率变革。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最为根本的是在技术革命性突破这一主引擎下,促进数字化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新型劳动对象等新型要素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要深度挖掘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新型劳动者的主体作用,打造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高素养劳动者和创意者队伍。充分把握数据等非物质形态的新型劳动对象的属性,发展文化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更多文化资源转变成可创意转化的文化生产要素。充分借助智能设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机器人等新型生产工具,驱动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文化生产效能。
  立足创新这一特点,推进文化创造的动力变革。新质生产力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生产力。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坚持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地位。透过连续20届的文博会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推动的引领性文化产品,以大数据、云计算建立的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以文创市集、数创成果交易彰显的产业实效,都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内在潜能,打开了文化创造的无限可能。新征程上,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以文化为核,抓住文化赋能这一重要抓手,推动文化与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以内容为王,抓住内容生产这一核心环节,以先进技术打通文化资源挖掘、创意转化、制作生产、传播流通、消费评价等生产链、价值链各环节,推动专业化创作、分众式创作、互动式创作、沉浸式创作等各种创新创造活动涌现。以科技为翼,抓住技术支撑这一基础,着力攻克高端文化装备技术领域瓶颈,加快文化智能算力等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立足质优这一关键,推进文化供给的质量变革。新质生产力最终体现为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跃升。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落脚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一使命任务,解决好文化供给质量不足、供需不匹配的突出矛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优化文化供给方式,推进文化生产和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促进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互动融合,更好满足个性化、深度化、参与性的体验需求,产出更多具有充分精神获得感的佳咏新作。着力应用先进科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之眼发现传统之美,以创意之力焕彩传统之韵。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和科技伦理治理,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奋进的科学指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要快马加鞭,以“新”提“质”,也要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守”住党的文化领导权具有决定性意义,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绝不能“乱花迷眼”,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擎习近平文化思想旗帜,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完善党领导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打好数字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动仗。
  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必须用好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解放思想、开放包容,破除固有思维定势,跳出传统工作套路,勇于拥抱变化,积极推进变革。要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改进文化治理,形成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机制和社会环境氛围。
  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必须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陟遐自迩,积微成著。要先立后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把握好政策调整和改革推进的时度效,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不急躁冒进、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发展适合自身“土壤”和“气候”的新质生产力,不盲目扎堆、一哄而上。要分类指导,紧扣文化领域特点和本地实际,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一种模式。要统筹推进,统筹内宣与外宣、网上与网下,统筹事业与产业、国有与民营等,促进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执笔:李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