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张勇:高赞文化之美,展现岭南文化新气象

  文化为“国之大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让文化之美浸润人心。
  广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进行动员部署。省委书记黄坤明强调,要高赞文化之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文艺创作生产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提供高效能文化服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赓续中华文脉,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一脉。岭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在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需求,在回应国家、民族的时代命题中不断焕发新活力。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潮州视察时指出:“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后,潮州市推动古城保护修复开发进入新阶段,2021年初出台《潮州古城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要打造保育活化典范的潮州古城,推动潮州古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022年广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将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明确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随着岭南文化“双创”工程深入实施,探源中华文脉和岭南文脉,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用好“绣花”功夫,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深化活态传承,让岭南非遗绽放更迷人光彩;打造南粤古驿道、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让历史文化资源“串珠成链”;等等。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南粤答卷”。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源地,广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磨刀山遗址,改写了广东人最早的历史,将广东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60万~80万年前,进一步探源岭南文明之根。2023年,磨刀山遗址首次被写入广东“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磨刀山遗址,提出要强化云浮郁南磨刀山等遗址考古发掘,“深入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磨刀山遗址作为南江文化流域的重要文化遗存,正不断向世人揭开中华文脉“新面纱”,给珠江文化—南江文化流域带来新活力。
  新时代以来,广东早期岭南探源工程考古重要发现不断涌现,磨刀山遗址公园、马坝人—石峡考古遗址公园、青塘考古遗址公园等立项与建设工作有序推进。2014年、2019年、2020年,广东共有三个项目连续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南海I号”沉船2个项目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东成为全国水下考古的发源地和见证者。“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成为我国最大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目前正积极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广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至2023年底,广东省有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32名、省级824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9个。为保护、活化利用岭南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着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先后出台《广东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1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以制度建设支撑和引领,不断扩大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为文艺创作生产提供全方位引领与扶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东实践,相继实施广东“铸魂工程”、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文艺攀登高峰工程,激发岭南文艺创新活力,推动大湾区文艺合作交流,为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国文艺新体系作出广东新探索。
  广东文艺延续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态势,文艺精品频出,发展稳步向前,尤其是湾区文艺创作前景广阔。文艺粤军奋楫争先,影视作品量质齐升,舞台艺术“花式出圈”,美术创作主题突出,文学创作成果丰硕,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文艺战线的各领域、全门类,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广东文艺蓬勃生机。电影《中国医生》《港珠澳大桥》、电视剧《青春之城》《珠江人家》、话剧《深海》、音乐舞剧《沙湾往事》、功夫舞剧《醒·狮》《咏春》、图书《平安批》《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烟霞里》等文艺精品,斩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国家级重要奖项。
  打造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民生工程。广东在打造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通过搭建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功能创新。
  注重理念创新,通过夯实基层文化治理,激发在地公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着眼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组织和动员基层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模式创新,广东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单一政府运营管理转向多元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打造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下乡”,用文化温润乡村发展。实施功能创新,广东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单一的服务空间发展为可以满足多样化精神需求的空间载体,提升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性和品质性。广东率先建设打造以“粤书吧”为代表、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新空间超3500家,构筑起覆盖城乡文化的“微地标”,推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出新出彩。作为“图书馆+新型阅读空间”,“粤书吧”在建设标识统一、业态新颖的文化设施的同时,也以“高颜值+新服务”打造彰显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新空间IP和城市地域文化新名片。
推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寄予新使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正因为视文化为“国之大者”,广东举市场之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做强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文化制造、动漫游戏等产业。其中,数字出版产值、电影票房收入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设计而成;《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熊出没》这三部家喻户晓的儿童动画作品,都由广东出品;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诞生在广东,短短20天内就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广东高标准打造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东莞漫博会等文化展会平台,高水平建设珠江一江两岸国家级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

  奋楫当争先,南粤气象新。新征程上,广东深学笃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和岭南文脉,持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登高原、攀高峰,推进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培育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数字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篇章,奋力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作出广东贡献。唯有高赞文化之美,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才能以成风化人的力量照亮南粤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行之路。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