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胡晓珍:加强技术攻关 打造数字产业新引擎

  数字产业是提供与数字技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产业已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高地。深圳作为我国数字经济重镇,数字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应加强技术突破,形成数字产业的新引擎。
  数字产业发展呈现三趋势
  数字产业三大显著趋势值得关注。
  首先,数字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来自计算架构的持续创新,“摩尔定律”以新的形式延续。从智能手机的便捷应用,到智能工厂的高效生产,再到医疗领域的精准诊断,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计算架构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量子计算、神经形态计算、高性能计算等新兴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带来全新的计算架构变革,促使芯片制造商在技术领域加速突破,推动数字产业从“互联网+”转向“智慧+”。
  其次,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正在重塑数字产业竞争规则。大数据作为兼具海量和复杂性等特征的数据集合及其技术集成,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加速了产业生态的重构和整合,拥有丰富数据资源的企业围绕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构建起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生态系统。如人工智能领域,训练数据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拥有大量优质数据资源以及良好数据处理能力的企业,能够在新的数字产业领域迅速建立起竞争优势。
  再次,场景应用创新深度影响数字产业竞争格局。数字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日益依赖场景驱动,数字产业竞争从技术单点突破转向综合应用。如在医疗健康领域,远程问诊、手术指导等场景兴起,促使企业加速5G通信、高清视频传输、智能医疗设备等技术创新,以实现远程医疗的高效与精准;在智能交通领域,自动驾驶场景的落地需求,推动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AI 算法等技术不断突破,提升车辆感知能力。具备强大场景应用能力的企业,凭借对生态的整合,以场景驱动创新,才能够成为数字产业竞争中的引领者。
  深圳已构建起数字产业全链生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二位。目前,“鹏城云脑Ⅲ”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点亮,推进超算、智算协同发展,深圳构建起从底层技术到终端产品的数字产业全链条。
  一是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从算力网络、数字产业关键技术,到数据应用、产业生态,深圳形成全方位的创新实践,能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数字产业“深圳方案”。深圳拥有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未来,“鹏城云脑Ⅲ”也将成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支撑万亿参数神经网络模型研究的大科学装置。
  二是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潜能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数据交易所2024年累计交易规模159亿元,其中累计跨境交易3.1亿元,双项指标连续三年领跑全国。同时,深圳积极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搭建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截至2024年10月,开放数据目录3977个,数据总量近28.28亿条,注册用户14.78万,数据接口累计调用量超2.46亿次。
  三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培育了华为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领军企业,高水平规划建设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等重要平台载体,建成前海深港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深圳开放智算中心(河套)等多个智算中心,截至2024年,深圳集聚了超过2200家人工智能企业,构建了从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大模型到软硬件应用的全栈式人工智能产业链。
  多举措激发数字产业发展新动能
  一是加强技术攻关。重点加大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深度学习计算框架、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大力支持中试验证平台建设,推动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实现在人工智能芯片等更多新兴赛道的技术突围。强化数字技术开源生态培育,支持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等具有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平台、项目发展,为其提供对接测试、适配迁移等服务。攻克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可控数字技术体系,鼓励传统应用软件向开源鸿蒙、开源欧拉适配迁移,重点攻克人工智能芯片、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围绕泛在感知与数字化建模、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管理等方向开展数字孪生核心技术攻关,针对电子信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开展国产技术应用行动,推动先进制造迭代升级。
  二是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构建跨境数据要素流通与交易市场,以深港合作为切入点,探索数据要素确权与定价评估机制,推进不同类型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此外,深港可共建国际数据港,打造全球数字交易平台。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在维护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扩大公共数据开放的范围和种类,除了政务数据、气象数据等,逐步将教育、医疗、交通、环保等领域的更多公共数据纳入开放范畴,不断丰富数据资源池。
  三是探索数字产业制度创新。探索新型监管体系,在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等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如运用监管沙盒等模式,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标准制定,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国际互认,推动更多中国制造标准转化成国际标准。
  四是培育企业梯队和人才梯队。着力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头雁企业、链主企业及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头雁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雁阵式”格局。强化“高精尖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探索建立深圳“数字工匠”培育库,实施“数字工匠”培养工程。回应人才所急所盼,为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吸引更多数字产业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深圳发展。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