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本要素的聚集和配置是重要一环,是增强原始创新、突破前沿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活水”驱动。新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准确把握资本的特征与属性,正确认识资本流向、资本流量、资本流速对培育关键新科技、转轨产业新赛道、突破新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传导影响,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资本流通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引导机制,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畅通、有序、高效的资本流转。
深刻认识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大意义
纵观全球科技创新,其突出特征是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准确领会和把握创新资本的新特征与新属性,是全面理解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激活市场内生活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支点。
资本对原始创新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加大对原始创新的持续投入,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在科技创新中,以引领性、“硬科技”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因其资金密度高、成果产出周期长、技术研发迭代快、不确定性风险大等特征,只有靠引入容错度高、“有耐心”的长期资本,才能有效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因此,要充分认识资本对原始创新的持续支撑作用,将“资本供给”与“创新效率”两个概念置于同一框架中考察,通过有序引导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责任投资为理念的资本流动,推行长效持有、战略投入和高风险容忍的价值投资,助力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培育与形成新质生产力。
资本对创新成果转化具有催化作用。科技创新的价值在于成果运用,在于以技术突破赋能创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资本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工具和发展经济的方式手段,在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生产力跃迁、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资本对科技创新、技术迭代和成果转化的催化作用,积极构筑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催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进而支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立体互融、同频共振。
资本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乘数效应。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在创新发展方面面临着研发风险高、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新时代背景下,构筑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关键是要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创新和自我循环能力,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因此,要进一步把握好资本尤其是创投资本与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赋能关系,为企业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多层次融资渠道和多元化资本支持,建立起科创企业与外部创新生态的联动路径,以稳定有序的资金支持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升治理能力,进而提高科创资本的倍数放大作用。
准确把握资本流动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逻辑关系
资本流向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壮大。资本流动能够反映出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的情况,通过资本配置、价值发现及信息挖掘功能,推动传统行业实现转型升级。在资本配置方面,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特点,资金从效率低的企业配置到效率高的企业,有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行业更有机会获得融资。在价值发现方面,由于投资过程就是价值发现的过程,新兴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发展潜力,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和新引擎,也成为价值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信息挖掘方面,投资者依据信息判断行业价值,将资本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企业,为推动产业链和供给链优化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资本流量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效应。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原创性与颠覆性创新,并非以量取胜的低端创新。革命性科技创新对启动资金要求远高于其他创新活动,需要发挥资本流量在供需两侧的规模效应。从资金供给视角,发挥资本市场的包容性、自主性与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性、普惠性,以其精准互补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科技创新资本的形成,为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优质创新提供保障。从资金需求视角,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在融资需求、面临的融资约束上存在明显差异。增加资本流量可弥补资金不足时期在高端设备及研发质量方面的欠缺,为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撑。
资本流速决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效益。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渠道加快资本流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也要增强资本流速的内在稳定性及分散风险能力,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畅通渠道方面,通过不同途径聚合金融资源,将更多资本要素配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企业,提升资本配置与流动效率。同时,加快资本流速将吸引各类要素聚集融合,促使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方向顺畅流动。在风险分散方面,流速的快慢与市场稳定性和风险程度相关。有序控制资本流速是资金持续供给的重要保障,也是加速吸引社会资本集聚、优化资本循环的重要抓手,同时能够缓解投资回报周期所引致的资金压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资本流动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着力点
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增强资本供给,以耐心资本的战略定力和持久蓄势,持续优化科创资源配置、畅通资金渠道、促进信息流通和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缓解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分散创新活动的市场风险,以“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导资本有序赋能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增加资本供给,激励创新创造,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起服务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新发展阶段下,要深刻把握创新创造的发展规律,紧扣创新主体所处领域、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强化耐心资金供给,以多元化资本配比打破科技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一是建立创新融资“绿色通道”。深化创新创业“绿色通道”金融扶持机制,精准识别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不同主体个性化融资需求,优先支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资本市场融资。二是加强债券市场对创新活动的精准支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融资,加大为民营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三是培育耐心资本。鼓励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个人养老金等参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扩充耐心资本的资金池,优化长期投资结构;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构建耐心资本供给网络。
引导资金高效配置,支持产业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落脚到塑造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要通过资本有序流动驱动高质量金融供给,助力产业升级和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重构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以政策协同提升创新资本配置效率。瞄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紧密配合,推动金融政策与财政、产业、区域、生态等方面的集成配合。特别是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搭建“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的风险共担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二是做好“五篇大文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协同发展,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天使投资、产业基金及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资本组合,助力相关产业突破“卡脖子”难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三是以差异化资本赋能,畅通“以融促产”资金链条。大型金融机构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重要产业链“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顺畅实业投资、产业投资与权益投资链接。地方金融机构要聚焦本地制造业,发挥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等优势,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
畅通资金渠道,整合要素资源,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更加便利、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有序推动各类金融资源加快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科技信贷创新服务。鼓励银行融资方式和方法创新,建立起符合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体系,支持投早投小。用足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联动政府贴息等财政支持组合,加大科技信贷投放的激励力度。二是完善直接融资体系。以注册制改革为契机,大力支持优质科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科创板、北交所等上市融资,推动成长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等;鼓励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集合信托和集合票据等。鼓励保险资金设立成长基金、并购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三是扩大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境内外优秀投资机构设立天使、创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撬动更多跨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