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理念、新动力。这一重要指示不仅为文旅产业指明了方向,更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广东省凭借独特文化资源、雄厚经济基础和强劲创新活力,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全国文旅产业贡献“广东经验”,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感的强劲引擎。
文旅产业拥有三重属性
一是经济属性。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文旅产业是支柱产业,有强大的“乘数效应”。2023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4.2万亿元,广东“五一”假期旅游收入236亿元,火爆的市场背后,是文旅产业强大的消费带动能力。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这种“1+N”的拉动效应,使其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超级引擎”。二是社会属性。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文旅产业是民生产业,具有普惠功能。它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比如广东乡村旅游带动50万人就业,很多是留守妇女和老年人。文旅活动还能打破现代社会的“孤独感”,增进人际交往,增强文化认同,让社会更加和谐。三是心理属性。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文旅产业是幸福产业,满足人们多层次心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旅体验能带来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研究表明,文旅消费提升幸福感的效果,甚至超过物质消费。旅行中的美好记忆和成长体验,是持久幸福感的源泉。
广东文旅产业实践
探索文化赋能,打造“超级IP”。广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广东通过文化赋能,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超级IP”。例如,佛山醒狮通过AR技术实现数字孪生,开发AR醒狮游戏、联名潮玩、国际醒狮电竞大赛等产品,带动设计、电竞、文创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广州十三行通过全息投影重现“一口通商”盛况,成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典范。通过文化赋能,广东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产业融合,构建“文旅+”生态。广东积极探索“文旅+”跨界融合模式,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文旅+科技”方面,东莞潮玩产业与文旅结合,开发“潮玩主题乐园”,游客可以自己设计公仔并现场生产;“文旅+康养”方面,惠州巽寮湾推出“候鸟式养老”,方便北方老人来过冬;“文旅+农业”方面,茂名高州的荔枝节,让游客现摘现吃,顺带卖荔枝文创雪糕。通过产业融合,广东构建了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科技驱动,智慧文旅的创新应用。科技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广东通过科技驱动,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提升文旅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服务品质。例如,开发“AR寻宝”游戏,游客在陈家祠用手机扫描,虚拟的醒狮就会跳出来表演;上线“美食雷达”,自动定位附近最地道的小吃店,还能看到街坊评分;推出“方言语音包”,游客点一点就能学粤语、潮汕话的日常用语。通过科技赋能,广东实现了文旅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与便捷化,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与满意度。民生导向,让老百姓端上“金饭碗”。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要让游客受益,更要让老百姓受益。广东通过民生导向,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例如,韶关丹霞山脚下的瑶塘村,8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从不到2万元增长到15万元。广州永庆坊通过改造,政府出钱帮老街坊装修房子,手艺人优先入驻,既保留了老城味道,又让本地人赚到了钱。通过民生导向,广东实现了文旅产业的普惠性发展,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广东文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广东文旅产业虽成绩斐然,但仍面临四大挑战:同质化竞争突出,78%的项目内容“撞衫”;季节性波动大,滨海景区淡旺季游客量相差5倍;科技应用不足,智慧文旅覆盖率仅61%;区域发展不均衡,珠三角“一枝独秀”,粤东粤西粤北稍显滞后。
广东文旅产业正面临同质化、季节性波动、科技应用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为此,广东需从四个方面入手,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差异化战略。广东要打造“一城一IP”,让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招牌”。广州的“千年商都”、潮州古城的“活着的历史”、深圳的“科技+文旅”,各具特色,各展风采,用独特魅力打破同质化竞争。
全季运营。广东要“四季有戏”,春季赏花踏青,夏季亲水避暑,秋季采摘庆丰收,冬季温泉享民俗。同时,举办珠海航展、茂名荔枝文化节等国际活动,开发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室内项目,让游客全年有去处。
数字赋能。广东要让文旅“科技范儿”十足,建设文旅大数据中心,开发元宇宙场景,推广沉浸式体验,用数字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广东的山水人文,提升智慧文旅覆盖率。
区域协同。广东要持续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珠三角打造都市文旅,沿海经济带发展滨海文旅,北部生态区聚焦生态康养。同时,推进大湾区文旅协同,推出“一程多站”产品,实现资源共享,提升整体竞争力。
通过差异化、全季运营、数字赋能和区域协同的“组合拳”,广东文旅将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效益”,为全国文旅发展贡献“广东经验”,让文旅产业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广东文旅产业未来展望
文化为魂,构建价值创造基础。广东文旅产业的根基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未来,广东应进一步深挖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建立岭南文化基因库,系统梳理和保存岭南文化精髓。同时,实施非遗活态传承计划,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此外,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超级IP”。通过文化赋能,广东文旅产业将在价值创造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为游客带来更多文化与快乐的双重体验。科技赋能,创新价值传递方式。广东文旅产业的腾飞离不开科技的翅膀。未来,广东应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元宇宙文旅场景,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畅游岭南大地;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文旅服务的精准化与高效化;推广沉浸式体验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的魅力。通过科技赋能,广东文旅将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与便捷化服务,为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让科技成为传递文旅价值的最强助力。民生为本,完善价值分配机制。广东文旅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脚于民生福祉。未来,广东应优化利益联结制度,确保文旅产业发展的红利真正流入百姓口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文旅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创新惠民服务模式,让文旅产品更加贴近群众需求。通过民生导向,推动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深度融合,让文旅产业成为带动地方发展、改善民生的幸福产业,让老百姓在文旅发展中真正受益,共享发展成果。幸福为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广东文旅产业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未来,广东应进一步挖掘文旅产业的幸福价值,打造更多“15分钟文旅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高品质的文旅服务。通过幸福导向,将文旅产业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旅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真正实现“文旅惠民,幸福广东”。
广东文旅产业融合的探索,是一场经济腾飞与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深度融合。通过文化赋能、科技驱动、民生导向和幸福为要的多维发力,广东正将文旅产业打造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未来,广东将继续开拓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全国文旅发展贡献更多“广东经验”,让文旅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让广东成为名副其实的“快乐制造大省”,让幸福的花儿在岭南大地处处绽放。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