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王廷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变乱交织特征显著,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面对深刻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办好自己的事”,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准前进方向和发力重点,深度激活动能,统筹内外循环,塑造战略优势,巩固和增强经济向上向好态势,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
  充分激发动力,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以深层次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改革是根本动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坚定不移用改革办法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形成活力足、动能强、结构优的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以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全面激发市场活力,深度释放内生动力,持续夯实应对外部极端不确定因素冲击的制度根基。超大规模市场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坚实支撑,强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锚和动力源。因此,尤其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区域性壁垒,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以“大市场”稳住国内经济,以“强市场”做强国内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释放核心动力,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核心动力。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关键变量。以科技创新引领动力变革,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由“跟跑”转向“并跑”“领跑”。找准着力点,拓展新空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供给,破除外部“卡脖子”“脱钩”“断链”技术封锁,把握未来科技制高点竞争的战略主动权。抢抓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重塑机遇,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创新效能。
  狠抓关键环节,以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要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产业组织与产业模式,激发“老产业”新动能。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实施未来产业计划,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孵化和加速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领域发展,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多路径探索,培育新增长极,抢占竞争制高点。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破解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制约,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
  持续加强统筹,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稳中有进,强化政策体系支撑。熨平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功能。聚焦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加强政策统筹有效供给,加大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稳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局势。围绕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要着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稳住经济大盘。着力增强各类各域政策供给的一致性、确定性、连续性,提升政策工具的灵活性、多样性、针对性,完善“四稳”工具箱,形成高质量发展“政策包”,以政策的可预期性、稳定性来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内外联动,持续拓展发展新空间。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格局的稳定性应对全球大变局的不确定性。以做强国内大循环为战略立足点,需巩固提升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大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高效联通。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先行先试,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通过更加开放的大市场吸引全球资源,向全球投资者开放更多机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能。积极拓展对外经贸空间,以市场多元性、多样化化解外部封锁与遏制。完善高质量共建机制,促进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加强统筹,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当前和今后可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安全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统筹发展和安全,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根本大计,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是在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体化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一方面,要着力转方式、换动能、优结构,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保持生产力先进性,夯实安全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安全能力。尤其要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增强对“脱钩”“断链”的反制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把握战略主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培育新增长点,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要积极推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促进生产力质态跃升,确保生产力可持续、先进性、质变型发展。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和协同发展,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须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促进颠覆性科技创新涌现,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质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拓展劳动对象种类、范围和形态,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促进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跃升,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生产组织平台化、网络化、生态化,促进资源要素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分工紧密协作、供求精准匹配、资源高效配置的产业生态圈。发挥数据要素高效“融合剂”和乘数“放大器”效应,推动业态创新跨界融合,催生新环节、新链条、新形态,持续培育和壮大新增长点,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
  加强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实践路径,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以拓展经济纵深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必然要求。要持续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促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引作用,协同推进土地开发、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塑造区域竞争优势基础上,加强国家区域战略的对接衔接、协同协作、联动发展,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纵深扩大开放,提升开放质量。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大市场准入、知识产权、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吸引更多外资外企进入中国市场。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制度型开放的确定性化解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加入CPTPP、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以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性和确定性,持续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4ZDA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