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观点摘要 > 详细内容

燕雨林: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动力,推动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其关键特征是新型工业化,重要支撑是服务业现代化,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能级的不断提升,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一系列生产性服务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发展,催生了一批诸如工业AI智能体的创新平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度赋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正成为引领并推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动能。
  两业融合是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在服务产品、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上进行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科技化水平,以适应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兴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不断融合创新。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数字智能技术等新兴科技,以知识密集、技术驱动为核心特征,为农业、制造业及其他服务业提供高附加值中间服务的产业形态,如芯片EDA工具服务、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AI算法服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碳管理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的关键引擎,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和创新能力。
  数字化加速推动两业融合
  《世界投资报告2024》数据显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总体上呈波动式下降,传统金融与保险服务业、贸易服务业、运输与仓储服务业领域的FDI逐渐收缩,被挤出全球跨境并购和绿地投资规模前十大产业行列,但全球对数字产业的绿地投资持续攀升,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主要构成之一。其中,数字产业绿地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平台、数字解决方案和数字内容服务等项目,电子商务服务项目投资规模约占数字产业投资规模的70%以上。由此可见,以数字化服务为主体、高技术研发服务为核心的新兴融合性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加速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版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业制造化。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新服务赋能新制造,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的融合发展。
  强化引领、多措并举推动两业融合
  一是充分认识两业融合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与政策支持。制定因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围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低碳服务等方向,聚焦芯片设计、工业软件、操作系统、AI大模型、检验检测平台等高端技术服务“卡脖子”领域,加强技术攻关与财政金融政策支持,推动各类支持两业融合的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等政策落实。对服务型制造、工业领域平台经济等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引导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质量和一体化程度,推动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研发创新协同发展,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跨区域产业服务网络协同。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推动两业融合。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从单纯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企业或服务企业面向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绿色制造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等方向,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高效化的增值服务;推广“数字孪生”“云工厂”等新模式,催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新业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立数据交易平台,推动政务、医疗、物流等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培育数据服务产业;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如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算力共享中心等,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研发AI算法、区块链底层技术等基础性关键技术,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和公共平台支撑。
  三是大力培育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做强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国家金融要素市场升级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平台,加强“期现联动”。增强资源配置、仓储物流、加工配送、信息咨询等配套功能,深化技术驱动、产业联动,提升大宗商品全球贸易竞争力;做大工业品电商服务平台,构筑工业品供应链数字化服务体系,打造一批工业品自有品牌,满足产业消费升级需要;做专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深化场景应用,通过数字化赋能企业创新组织模式、业务模式,鼓励发展以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信息安全等服务水平;做优共享制造平台,支持制造企业开放人才、仓储、物流等数据要素,整合生产制造各环节分散闲置资源能力,集中配置通用性强的生产设备,建设共享制造工厂。积极培育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垂直细分领域“大模型”技术支持服务的企业。
  四是拓展新兴服务场景激发市场需求。瞄准老龄化、低碳转型、低空经济、数字货币等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开发银发科技服务、零碳园区规划、碳核算与交易、城市低空交通等新兴服务场景,丰富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场景;鼓励政府采购智慧城市管理、公共数据治理等创新服务。开展新兴服务试点示范,设立自动驾驶服务示范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支持企业探索前沿应用,如元宇宙虚拟办公、服务机器人等。加快传统业务场景的数字化重构,推动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信息实时交互,实现上下游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
  五是构建两业融合的产业生态与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制造业+服务业”融合集群,围绕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商贸物流、科技金融等领域打造区域性、全国性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企业依托各类园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集群式、融合式发展,如智能网联汽车与车联网服务联动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与工业软件复合集群等;推动航运服务、科技服务、特色金融、国际贸易、专业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带动更多中小服务商融入生态;构建绿色服务生态。推动碳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结合,发展碳资产管理服务;建立绿色认证体系,引导企业采购低碳技术服务;推动国际开放与协作。支持金融、设计、认证认可等专业服务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新兴服务业标准制定,如5G/6G、碳足迹核算规则、AI伦理规则等,提升国际话语权;大力支持跨境电商、国际知识产权服务等跨境服务业态发展。
  六是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与专业能力提升。注重技术服务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开展新兴技能培训,如工业机器人操作、无人机操作、大数据分析师认证等;推动高校增设交叉学科,如开设“AI+金融”“绿色供应链管理”“智能医学工程”等,培养“技术+服务”复合型人才。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流动与管理,吸引和聚集世界优秀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支持纳入重点机构范围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符合条件的人才申办落户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吸引全球技术专家。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