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开放程度领先、经济活力蓬勃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文化多样性与共生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土壤。然而,长期以来大湾区文学呈现出“分散性”特征——香港文学的都市性、澳门文学的中西交融性、广东本土文学的岭南地域性,各有特色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与呈现。2025年8月,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牵头组织编选、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湾区文学选本》(以下简称《选本》)在南国书香节正式发布,首次以“大湾区文学”为统一标识,通过文学地理、文学理论、小说、诗歌、散文、网络文学等六大卷次的精心编排,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创作方法的文学实践纳入同一框架,填补了区域文学整合出版的空白。
多元包容和跨界融合 《选本》的编选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文化工程,其对大湾区作家群体的“代际整合”与文学文本的“形态创新”,打破了传统区域文学选本的单一化局限。作家群体的代际覆盖与地域平衡,是《选本》的重要特点。
传统区域文学选本常存在“重成名作家、轻新锐力量”“重本土作家、轻跨界作者”的问题,而《选本》通过“9+2”城市群的全覆盖编选,均衡关注,实现了作家群体的代际平衡与地域多元。以“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为例,既有广州作家张欣对都市情感的细腻书写,也有深圳作家吴君对移民群体的深度刻画;既有香港作家葛亮对中西文化碰撞的先锋表达,也有澳门作家林中英对小城生活的温情记录;既有肇庆作家钟道宇对岭南乡村变迁的写实呈现,也有东莞作家郑小琼对制造业转型的思考。这种地域平衡,使得《选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文学”选本,而非单一城市的文学合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本》充分体现了文本形态的多元包容与跨界融合。《选本》在文本形态的选择上,突破传统文学选本“重纸质、轻网络”“重纯文学、轻类型文学”的局限,实现了多元包容与跨界融合。六个卷次中,“网络文学卷”的设立是最显著的创新——这一卷次收录了《战西关》《黄金瞳》《小兵传奇》等现象级网络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拥有庞大的读者群体,更体现了湾区文学的“年轻化”“大众化”特征。编委会将网络文学与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并列,认可其作为大湾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反映出编选者对文学形态演变的敏锐感知。
此外,“文学地理卷”的设立也极具创新性。该卷次以“空间”为线索,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的文学脉络,剖析城市地理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指出多元融合是大湾区文学最重要的特质,让读者在文学阅读中感知大湾区的空间关联性,为区域文化融合提供了独特视角。
对于读者而言,《选本》通过“分层点评”机制,构建了专业的读者引导体系,打破了传统选本“重作品、轻解读”的局限,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深化文本理解的路径。
建立分层点评体系,强化文本解读,是《选本》的另一亮点。各分卷均邀请知名学者撰写具有全球视野的导读序言;在“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及“网络文学卷”的每篇作品后附有精要的“赏析点评”,短小精悍而切中核心,有效引导读者把握作品价值。“文学理论卷”与“文学地理卷”系统梳理了大湾区文学的理论框架与地域脉络,学者序论与专业点评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参考与研究素材。
注重教学推广与大众普及,覆盖更广大的读者群,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方向。高校学生可通过“小说卷”“诗歌卷”中的经典选篇与配套赏析,辅助文学课程学习,深化对区域文学的理解;大众读者则能借助“散文卷”“网络文学卷”中贴近生活的作品与浅易明晰的点评,轻松感受大湾区文化魅力,实现全民阅读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目标。
文学是凝聚情感与精神的家园
《选本》通过系统整合粤港澳三地的文学资源,以文学为纽带凝聚区域文化认同,推动多元文化深度融合,为“共建人文湾区”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与精神支撑,其重要价值不必多言。简而要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整合多元文化资源,构建大湾区共同记忆。《选本》通过编选不同地域、代际和风格的作品,将香港的都市文化、澳门的中西交融文化和广东的岭南文化等分散元素系统整合,形成“大湾区共同记忆”。例如,“诗歌卷”中《广州旧宅》《维多利亚港》《澳门》等作品虽聚焦不同城市,但均围绕“家园”“身份”等共性主题展开书写,使读者在阅读中感知文化共通性,强化“大湾区人”的身份认同。此外,各类作品对时代变迁的书写、对“家园”“身份”的思考,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认同感。
其二,打破地域文化壁垒,促进多元共生与对话。《选本》通过“跨地域编选”与“跨文化解读”机制,推动文化从差异走向共生。在编选层面,各卷注重粤港澳作品的搭配组合,如“散文卷”同时收录广州、香港、澳门三地作家的作品,既展现地域特色,又凸显历史尊重、文化传承等共同价值。在解读层面,赏析点评深入分析作品的本土文化特质(如澳门的中西合璧、香港的岭南基因),同时揭示其与中华文化主脉的关联,引导读者理解多元文化背后的统一性。
其三,强化情感联结与精神共享,筑牢人文湾区根基。《选本》不仅呈现文化表象,更通过情感与精神层面的共鸣深化融合。作品对人情冷暖、家国情怀的刻画,以及学者序言、赏析点评的引导,使三地读者在阅读中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这种基于文学的情感联结,超越地理与制度差异,为大湾区构建“共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提供内在动力。
作为新闻出版署“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支持项目,《选本》既是对岭南文脉的深情回眸,也是广东文艺界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选本》以功能性的城市群为单位,打破行政边界,顺应当代社会城市集群化、人口高流动性的特点。这种区域文学的建构方式,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区域文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通过编选创新,实现了对阅读、文化意义等维度的全面提升。
当然,《选本》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例如,对大湾区新生代作家的收录仍有不足,对粤语文学、客家文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类型的关注有待加强。未来若能在后续修订中弥补欠缺,《选本》将能更全面地呈现大湾区文学的活力。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