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6月,广东海洋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湾区经济”“要坚持优旧育新、三产联动,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作为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的海洋经济大省,广东因湾而聚、靠海而兴,15个主要海洋产业中6个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三,近五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4.7%,基本形成行业门类齐全、优势产业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但仍存在海洋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规模有限、未来产业技术储备不足等结构性问题。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产业更新,是打造“海上新广东”的核心引擎,是建设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所在,是推动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效跃升的必然要求。
重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逻辑
突出港产城协同性,以海洋城市节点与都市圈组团牵引产业体系构建。自然湾区中海洋节点城市紧密联结形成的都市圈,是广东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的核心空间载体。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广东要建强兴海新型基础设施,优化联动港口资源,建好临港产业园区,叠加港口枢纽效应、园区平台效应和城市规模效应;以广深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引擎,推进“黄金内湾”聚势腾飞;以粤东粤西两翼为沿海经济重要增长极,建设世界级沿海经济带。全面重塑湾区海洋经济新版图,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空间支撑。
突出新质生产力引领性,以深海科技“策源”与新兴产业“集聚”支撑产业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性,形成了密集高效的空间分布与内在联系网络,构筑起海洋要素加速汇聚的“磁力场”,通过科技与产业双向赋能加速形成分工合理、特色突出、协同高效的海洋产业集群。广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以“大科技”为引擎,突破深海科技抢占产业制高点;以“大产业”为支撑,推动海洋渔业优旧育新、海洋制造业向新向强、海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服务业融合升级,从而促使海洋产业由大向强整体跃升。
突出陆海开放联动性,以陆海一体双向开放拓展产业体系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陆海交汇的“黄金节点”,拥有外向型经济的深厚根基、通达全球的世界级港口群和广阔的经济腹地资源,天然具备“联通内外、双向开放”的海洋基因禀赋。广东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依托湾区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向陆地延伸、向山区拓展,借力“百千万工程”探索“飞地”“飞海”模式,形成“岸海融合、跨山连海”的产业空间形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格局
推进海洋产业“复合化”发展。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以集群化产业布局、网络化协同创新、群体性技术突破为特征的产业“复合化”,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广东探索“海底数据中心+海上风光电+海洋牧场+制氢储能”的复合发展模式,推进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化进程,助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促进海洋产业“立体化”发展。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沿海开发强度的加大,海域空间发展思路逐渐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广东立足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等优势海洋产业,推进“海洋―海岛―海岸”立体开发,科学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立体化海洋产业体系。
推动海洋产业“系统化”发展。紧密结合广东海洋经济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统筹推动海洋一二三产业系统化发展和绿色发展,全力打造一产优、二产强和三产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快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发挥广东数字经济领先的优势,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全球领先的海洋产业数字化发展高地。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化发展,深度推进广东海洋产业生态重构。
强化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集群能够合理安排产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一体化发展。以培育壮大广东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旅游、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为抓手,促进海洋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
完善海洋产业更新的政策保障
探索建设全域海洋生态数字孪生系统,强化深远海养殖装备的检验登记和确权,建立海上平台和养殖工船建设及检验的技术标准体系。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建设海洋牧场产品产地认证和品牌培育系统,以“航母型”“旗舰型”企业带动海洋牧场集群化发展。以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为核心载体,探索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建设海外渔业基地,构建内外联动的远洋渔业发展格局。
在临港石化领域,以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五大基地为依托,提升空间协同效能和产业“榕树效应”。在海洋船舶领域,引进央企、民企大项目,布局主力型高价值船舶和新型特种船舶,打造世界级船舶产业集群。在海洋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深海潜水器、水下机器人等,打造大湾区海洋人工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在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强化粤港澳海洋生物医药及基因工程技术联合攻关,培育全球海洋生物医药新势力。
以科创攻坚为牵引,推动深海极地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冷泉生态研究成果向可燃冰开采、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转化,加速重型破冰船、极地运输成套装备、深远海勘探船及水下作业装备研发。推动大模型技术嵌入深海资源开发产业链条,形成“技术迭代-场景拓展-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以立体化开发为主线,构建滨海旅游业全域化发展新格局。推动航运及海洋高端服务业提质升级,深化广深港邮轮母港联动,统筹航线开发、客源共享、服务对接及基建联通,打造大湾区国际邮轮旅游枢纽。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培育航运经纪、船舶管理、绿色燃料加注等高端航运业态,建立“基金+银行+保险”立体化“蓝色金融”体系,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提升海事法律服务水平。
(作者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省社科院海洋强国建设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